第一白银网10月25日讯 10月18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企业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4466亿元,为今年4月以来的新高。大多数接受媒体采访的专家都认为,这样的数据说明企业投资开始增加。这个观点也受到用电量增加的印证。毫无疑问,这对低迷的中国经济而言是件大好事,同时也说明,中国近一段时间的货币政策依然保持了“中性偏宽”。
第一,当负债端资金期限不断缩短的前提下,商业银行提供中长期贷款的能力是否可以延续?
第二,中长期贷款通常贷给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又是这些年来杠杆率增加最快的群体,他们还有多少借贷能力?
央行公告说,9月份,外汇占款减少3375亿元人民币,同时央行通过MLF操作向银行系统注入4620亿元的流动性,加上到期的货币投放,商业银行流动性基本未受大的影响,而且有可能还略有增加。但央行给出的MLF不仅期限短,而且成本远远高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一方面是商业银行增加了中长期贷款,扶持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为托住下滑的经济而努力;另一方面则是存贷款期限错配风险不断加大。当然这不仅不可持续,而且会使中国经济风险进一步加大、积聚。
因此,中央银行应当在MLF操作的同时,适当配合降准。降准不仅可以向市场注入长期流动性,而且还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但是,我们看不到这样的做法。央行可能觉得,如果不断降准,会向市场发出“货币政策过于宽松”的信号。但就算是这样,央行也可以告诉市场现在的降准主要是为了对冲外汇占款的减少,而不是刻意多投放货币。
降准可以改善中国金融环境,迫使金融市场更多地生成资本。过去中国之所以出现货币多、资本少的情况,关键就是金融短期化迫使商业银行必须以大量短期货币的周转去支撑长期贷款。所以,现在必须反过来,请央行向市场提供更多的长期流动性,而提供长期流动性最有效、最低成本的做法就是“降准”。此外,为什么不断“提准”的时候,央行任由市场去理解紧缩?
实际上,不断“提准”而向商业银行提供短期流动性的做法,属于“锁长放短”,就算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总量没减少,但实际效果也属于货币紧缩政策。
加大企业股权融资规模,来破解企业财务成本过高、杠杆风险过大的问题。这就需要中国股市能够予以配合,这同样需要央行的关键性作用。
第一、通过降准向市场释放长期流动性,使得中国金融市场更容易生成资本。
第二、通过治理整顿,大幅度压缩货币投机规模,铲除金融短期投机赖以生存的政策环境。
第三、激励股权投资者更加长远地和企业经营绑定,共同成长。
当然,我们最近看到一些可喜的金融现象,比如治理和规范互联网金融。不过,现在资本市场最大的问题依然是股票市场低迷,而在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改革进展过小,同时上市公司治理的改变力度还小,市场参与意愿过低。
您确定以游客身份评论,是吗?
目前市场共识预期显示欧洲央行4月利率决议鸽派维稳几率较大,且地缘政局及贸易局势存不确定性,德拉基恐继续放鸽。
英镑在最近几个月出现回升。这可能影响到英国央行5月通胀报告中对物价上涨的预期,从而使立即加息变得复杂化。英国央行行长卡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下月加息概率仅为50%。
美联储将在5月3日公布利率决议,并发表货币政策声明。按规定,在此之前10天,美联储各位官员将被禁止继续对外界就政策观点发声,此便是所谓的噤声期。本文汇总了美联储各路重量级官员近期的言论供大家参考。
即将出任纽约联储主席的Williams表示,美联储将继续逐步加息,理由是美国和全球经济增长、财政刺激措施、强劲的劳动力市场、更好的工资增长和稳定的通胀。